【文/BeautiMode ※原文刊載於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】
在爛番茄開出86%好評的好成績,由羅伯派汀森(Robert Pattinson)飾演的新一代蝙蝠俠(Batman)成功挑戰經典漫畫英雄。電影不管是視覺風格、回歸偵探推理的故事線、動作場面都讓影迷熱烈討論,當然最經典的蝙蝠裝和蝙蝠車也是粉絲的話題焦點。

傷痕累累的蝙蝠裝
只要是看大銀幕,一定會注意到,這次羅伯版的蝙蝠裝「戰跡滿滿」,每個小傷痕、磨損都清楚展現,光是看似皮製(其實是橡膠製)的頭盔就縫補了很多次,和一般光鮮亮麗的超級英雄很不一樣。對於蝙蝠裝這個電影中最重要的象徵元素,導演麥特李維斯(Matt Reeves)從一開始就有非常詳細的美術構思:「蝙蝠裝有兩種功能,首先,徹底威脅和恫嚇罪犯,所以他才會選擇這個形象,從暗影中現身;第二,蝙蝠裝必須提供充分保護,更要能配合戰術,基本上是一套鎮暴裝備。你會想到他頭部多次遭到攻擊的痕跡,看到這些地方做了補強,也看到他戰袍損壞的地方。我希望讓你想到布魯斯是在蝙蝠洞裡製作出這套戰袍。」 電影中的蝙蝠裝是布魯斯韋恩(Bruce Wayne)以高科技防彈布料親手打造的盔甲,現實劇組則是仰賴主視覺設計師格林狄倫(Glyn Dillon)與服裝總監大衛克羅斯曼(David Crossman),其設計靈感來自蘇聯時期的壓力服,要有手工製作的質感,還有明顯的縫線與戰損。
儘管設計師們希望以「舒適度」為目標,讓羅伯穿脫方便、休息時也可以坐下,但再怎麼舒服,它依舊算是密不透風的戰服,這對電影中有大量動作打鬥的羅伯來說,實在辛苦(尤其復拍後他又曾染上新冠肺炎)。「一穿上這套經典服裝,你會立刻入戲,徹底轉變,整個人那種力量都來了。」羅伯說。「但下一秒你開始察覺,只要稍微動一下,你就會滿頭大汗,你還得同時戴著面具繼續演出。這真的比一般角色困難多了。這種困難是蝙蝠俠這個角色獨有的。你必須非常依賴燈光和導演,因為你之前表演時依賴的元素都消失了,像是全新的表演。慢慢適應後,我也才發現到很多細微的動作,讓蝙蝠頭盔呈現出來的感覺,比任何表情還搶戲。」
滿佈細節的自製裝備
當羅伯的蝙蝠俠將割開東西的蝙蝠刀收回胸前,純影迷的我自己心裡是默默小驚呼了一聲:原來那不只是logo喔!(人家這機關可是有專有名詞:磁化折刀。)
工具腰帶是警方制式彈匣袋和彈藥包,臂鎧內隱藏著能拋射抓鉤的抓鉤槍,靈感來自《計程車司機》(Taxi Driver)勞勃狄尼諾(Robert DeNiro)角色自製的快拔式袖子槍。視覺設計格林狄倫說:「這是為了呈現他有什麼用什麼的感覺。他使用了刀把或洗衣機的零件來自製。前臂鎧甲是根據古日本的飛鏢製作,但在蝙蝠俠的手上變成了魚叉,他一伸出手臂,就能自我防禦。」
蝙蝠俠的靴子也有巧妙功用,這次不是高檔又fancy的超級英雄靴,而是奧地利軍靴,布魯斯還加了一個保護小腿的特製鞋套。
是鳥?是飛機?不,是蝙蝠俠!
這次的蝙蝠俠也在關鍵追捕情節中,一秒變身穿著飛行裝飛越高譚市(這一幕也是小小在心裡大喊了一聲:帥!)。格林狄倫依照導演的想法,做出蝙蝠翼裝,讓他在輕彈出後打開披風內襯:「他能夠將手臂穿過、拉起來,然後就從大樓跳下去。」
觀眾看不出來的是,蝙蝠翼裝這場戲,其實一部分在利物浦知名的利物大廈頂樓拍攝,另一部分在芝加哥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樓附近,而他從大廈一躍而下的鏡頭是在利維斯登拍攝(由特技演員操刀,不可能真的讓羅伯做出危險動作)。最後運用剪接和後製,把無人機拍攝的芝加哥街頭剪進去,製造出蝙蝠俠在高樓大廈間飛行的感覺。
視覺特效監督丹萊蒙(Dan Lemmon)形容:「我們讓蝙蝠裝飛起來時使用了LED,我們必須讓大量空氣穿過衣服,這樣蝙蝠裝才能保持膨脹。我們做了LED的管子,讓空氣打進去。我們也用LED面板做了一個風洞,讓蝙蝠俠飛著穿越,羅伯也是。麥特希望這幕完全像真的,觀眾看完會說:『天啊,羅伯派汀森剛才穿著蝙蝠翼裝飛向高譚市街頭,然後降落在地上。』」
更多完整內文 >>觀看原始文章
資料來源:華納兄弟
【延伸閱讀】跟著美術指導一起走入亦假亦真的電影世界!專訪5位將靈魂注入場景的創作者!
【延伸閱讀】超誠實!羅伯派汀森直言為何演蝙蝠俠與回歸商業大片:「根本沒人看我的藝術片!」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7%82%BA%E4%BD%95%E7%BE%85%E4%BC%AF%E6%B4%BE%E6%B1%80%E6%A3%AE%E7%9A%84%E
離婚證人